8月14日,太阳集团tyc151组织召开了首届一校三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研讨会议,会议通过腾讯会议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太阳集团tyc151主任刘挺、深圳校区计算机学院院长王轩、威海校区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张维刚,还有各校区领导和专业教师40余人参加会议。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姚鸿勋主持会议。会议分为报告部分和研讨环节,围绕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展开分享和研讨。
计算学部主任刘挺教授首先讲话并引导性开场作了题为《关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一点儿思考》的报告,分析了国内人工智能发展形势,哈工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础和历史,分享了人工智能概念,对比了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明晰了计算机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界限,阐述了提出的三元空间:物质、精神、信息的关系,以及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对信息空间的作用。介绍了智能时代的学科分布,人工智能主要研究领域,学部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提出哈工大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应该有自己独到的思考。
太阳集团tyc151主任刘挺讲话
邬向前副主任做了《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报告,介绍了工程认证的基本情况,认证标准,认证要求,认证与评估的区别。结合学院正在准备的专业认证,提出了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效驱动为目标,做好教学过程资料积累,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专业认证,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
太阳集团tyc151副主任邬向前发言
刘劼教授则代表学部最具国际化视野的前沿学者,为专业建设提了四点议。第一,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动态变化大,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能力的具备比授与其固有菜单式知识更为重要。第二,人工智能有ABCD四个方面,A算法、B数据、C算力,现在还增加了D(Domain领域),是研究的新范式,也标明了其交叉学科的特性,使之肩负着为其他学科赋能的责任。通过培训其他专业教师承担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方式,以更高效能地发挥专业特长,也更好地与各领域结合。第三,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实例中的经验和眼界可使其更顺利地进入未来工作和研究中,这可形成哈工大特色。第四,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收集数据集、标注、对应的算法、以及评价手段,为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研究创造更好实验环境和条件。
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刘劼发言
王轩院长则结合深圳校区专业建设,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一,从长远发展角度,需明确行业需求,充分论证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建设都要有产业需求分析。第二,挖掘哈工大人工智能特色,支撑强势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第三,建设实训平台和算力平台,加强硬件建设。希望各校区可以共享。第四,介绍了深圳校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思考。
深圳校区计算机学院院长王轩发言
张维刚副院长专门就威海校区情况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在威海校区“一二三四”特色发展战略、新工科专业建设整体布局下,计算机学院办学与发展定位,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展示了威海校区包括人工智能专业在内的新工科专业建设路线图和育人模式。修订了人工智能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解读了在新工科“8π”模型框架下,人工智能专业的特色建设和具体做法。
威海校区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张维刚发言
姚鸿勋教授则汇报了目前校本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现状,引发“哈工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什么样”的思考发言。她介绍了现有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辅修专业和人工智能第二学士学位三重体系架构,加上之前培养模式的大学分方向B1和B2,课程体系多重叠加,课程压力巨大。目前,因为学校采取大类招生模式,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只有在第三学年才渗入,学生的专业训练启动晚,专业对学生的塑造应该怎么挖掘潜能?在大类专业方式下,如何解决好专业培养问题?人工智能专业既然已从计算机专业被独立出来,则需清晰与计算机的关系、以及与智能科学、脑认知科学的关系,以及与机器人等应用型学科X+AI的关系与特点。人工智能专业的数学基础又应覆盖哪些?如何建设有别于计算机的人工智能专业,尤其有别于国内其他高校的特色人工智能专业?要怎样确立培养高校尖子生模式,能否建立相应的培养、激励机制。全员培养模式又该如何?分析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特点,建设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哈工大的特色道路,担当起打造“国之重器”大任。
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姚鸿勋发言
刘绍辉副教授则做了“人工智能相关的数学基础”报告,从人工智能涵盖的广泛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专业特色分析,梳理了人工智能需要的数学基础,建议整合课程、抽象出人工智能专业和跨学科相关内容。也指出目前通用数学基础、专业数学基础、专业问题分析建模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
太阳集团tyc151副教授刘绍辉发言
研讨环节,与会资深教授和老师们讨论热烈。以教师的不同视角,分别从加强基础、专业特色、产业需求、研究生培养、突出工大特色、交叉学科融合、三个校区合作共享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张盛平、丁建睿老师分别就人工智能与智能科学关系与刘挺老师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徐勇、左旺孟、金野老师对案例型教学也分享了自己承担课程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王轩老师而从产业需求出发,分享了更多深切的感悟,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思考极其重要。
此外,资深教授们在讨论中提了很多真知灼见、特别有建设意义的意见。赵铁军教授提出,可以请其他专业的老师来讲他们学科中人工智能是怎么应用的。唐降龙教授则提出要有诸如“智能系统”或“自动控制原理”类的核心课程,以加强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韩纪庆教授也指出要开设增加传感器内容改良的“信号处理”课程,让我们的学生有“敢碰硬”的法宝,并且全面梳理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它一定是有别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解决能“算”的问题,人工智能专业解决“有智能”的问题。并且,我们的特色在于我们的擅长,“擅长即特色”。
会议中同步线下实体会场唐降龙、赵铁军、邬向前参与讨论
邬向前教授谈到,我们要从根上去梳理人工智能专业体系,加强自己的“硬件”,不能沦为其他学科配角的地位,要有自己的执行体。也不能只开我们擅长的视觉和语言两个主方向,要全面支撑学生的知识架构,开阔学生视野。车万翔教授谈到,学习CMU,从头梳理课程体系,重视数学,并开发专门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学课程,有效凝练成若干门数学课,并多几个track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历史悠久,培养了以高文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人工智能人才。据第三方统计,哈工大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数量最多。我们坚持以本为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打造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一大批杰出人才。2019年4月,我校人工智能专业获首批建设资格,当年招生。本次会议为学部一校三区共建高水平人工智能专业,打造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开了好头。
腾讯会议现场